什么是情绪?探索情绪空间的 AV 与 PAD 模型
情绪是什么?
是考试前的紧张,是重逢时的喜悦,是深夜失眠时的孤独与惆怅。
人类的情绪如此丰富多变,科学家们是如何将这些主观体验「量化」和「建模」的?
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情感科学的一条发展主线:从最早的离散情感模型,到现在主流的AV 模型(Arousal–Valence),再到更精细的PAD 模型(Pleasure–Arousal–Dominance)。
离散的情感空间:六大基本情绪
20世纪70年代,美国心理学家Paul Ekman提出了著名的基本情绪理论。
他的观点是:人类情绪就像「基础色彩」一样,存在一组有限、普遍的基本情绪,每个人、每个文化都有类似的表达。Ekman 最初提出了六种:快乐,悲伤,愤怒,恐惧,厌恶,惊讶,后来又补充了轻蔑。
这种划分方式非常直观,也很容易理解。我们在日常交流里,确实常常用这些词来描述情绪。Ekman 的理论甚至推动了后来的人脸识别技术: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模式,就能判断一个人是「开心」还是「愤怒」。
但是,问题很快出现了。
- 人类情绪远不止这几种。比如「怀旧」「羞愧」「羡慕」要怎么归类?
- 情绪之间并不是孤立的「小格子」,而是连续的、可以混合的。比如「惊喜」和「开心」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。
- 不同文化对情绪的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。
这让科学家们意识到:单靠「离散分类」来理解情绪,显得有些局限。
二维的情感空间:AV 模型(Arousal–Valence)
为了突破离散分类的局限,心理学家们开始尝试用「连续维度」来描述情绪。
1980年,心理学家 James Russell 提出了著名的环形情感模型(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),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AV 模型(Arousal–Valence 模型)。
他发现,几乎所有情绪都可以放在一个二维平面上:
- Valence(效价):情绪的正负性(愉快–不愉快)
- Arousal(唤醒度):生理激活水平(高–低)
举几个例子:
情绪 | Valence | Arousal |
---|---|---|
快乐 | 高 | 高 |
平静 | 高 | 低 |
愤怒 | 低 | 高 |
悲伤 | 低 | 低 |
通过这两个维度,我们可以表达大多数情绪的性质和强度。例如:
- 兴奋 ≈ 正效价 + 高唤醒;
- 沮丧 ≈ 负效价 + 低唤醒。
这种模型的优点是:情绪不再是几个「孤立的标签」,而是可以在平面上连续分布,渐变、过渡。
但也有局限:有些情绪在 AV 平面上位置很近,比如愤怒和恐惧,虽然我们直觉上知道它们很不同,但在二维坐标里很难区分。
三维的情感空间:PAD模型(也称 AVD 模型)
为了更好地区分复杂情绪,心理学家 Mehrabian & Russell (1974) 在 AV 模型基础上加入了第三个维度,提出了PAD 模型:
- P – Pleasure(愉快度):愉快还是不愉快(基本等价于 Valence)
- A – Arousal(唤醒度):兴奋还是平静
- D – Dominance(支配性):个体在情境中感受到的控制感
因为 Pleasure 与 Valence 基本等价,所以这个模型有时也被称为 AVD 模型(Arousal–Valence–Dominance)。
举几个 PAD 的例子
情绪 | Pleasure | Arousal | Dominance |
---|---|---|---|
愤怒 | 低 | 高 | 高 |
恐惧 | 低 | 高 | 低 |
平静 | 高 | 低 | 高 |
悲伤 | 低 | 低 | 低 |
快乐 | 高 | 高 | 中高 |
可以看到,愤怒和恐惧虽然在 AV 模型中几乎重叠,但在 PAD 模型中,Dominance 的不同让它们分开了:
- 愤怒时我们感觉自己在“掌控局面”(高支配)
- 恐惧时我们感觉“被环境压制”(低支配)
后来,Bradley & Lang (1994) 又通过「自我评估小人图(Self-Assessment Manikin)」将 PAD 模型推广到情绪测量工具中,使其在心理学、神经科学和情感计算中被广泛应用。
三种情绪空间模型一图对比
模型 | 核心思想 | 优点 | 缺点 |
---|---|---|---|
离散情绪模型 | 若干基本情绪分类 | 简单直观,跨文化通用 | 无法表达连续性、混合情绪 |
AV 模型 | Valence + Arousal | 可表达连续情绪,便于量化 | 无法区分控制感不同的情绪 |
PAD 模型(AVD) | Pleasure + Arousal + Dominance | 最全面,能刻画控制感差异 | 模型更复杂,测量更难 |
总结与展望
从离散的基本情绪分类,到二维的 AV 模型,再到三维的 PAD 模型,科学对情绪的理解越来越「空间化」——情绪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坐标点,而不是一个固定标签。
这种「空间化」的情绪建模方式,让我们能够更细腻地分析情绪的强度、方向和控制感,也为神经科学、情感计算、心理治疗、音乐与情绪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未来,随着 EEG、ECG 等生理信号技术的发展,我们甚至可以实时将一个人的情绪映射到这个三维情感空间,并基于此设计出调节情绪的智能干预方式——比如音乐、冥想、甚至 AI 对话。
情绪的科学之旅,才刚刚开始。
引用
- Wikipedia. PAD emotional state model
- Ekman, P. (1971).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
- Ekman, P. (1992). An argument for basic emotions.
- Russell, J. A. (1980). 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.
- Mehrabian, A., & Russell, J. A. (1974).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.
- Bradley, M. M., & Lang, P. J. (1994). Measuring emotion: The Self-Assessment Manikin and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.